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民间大黄中药外用秘方,中药大黄研末加少量酒涂于肚脐上有什么做用

民间大黄中药外用秘方,中药大黄研末加少量酒涂于肚脐上有什么做用

本文目录一览中药大黄研末加少量酒涂于肚脐上有什么做用2,大黄的治病功效及食疗偏方3,中医治疗胆结石秘方4,中药大黄5,药材大黄如何使用6,大黄的药用7,中药大黄熬水洗脸的功效及作用有哪些8,关于大黄的功效应用9,中药大黄的临床应用中……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大黄研末加少量酒涂于肚脐上有什么做用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大黄主要有攻积泄热、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敷于肚脐主要可以治疗便秘、腹痛等疾病,希望我的回复能帮助到您。

民间大黄中药外用秘方

2,大黄的治病功效及食疗偏方

  大黄,味苦、性寒,能够改善便秘,润肠通便,那么大黄的治病功效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大黄的治病功效及食疗方吧。   大黄的治病功效   1、治瘴气成块,在腹下不散   取大黄、荜茇各一两,为末,加入少许的麝香,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用冷酒服用三十丸。   2、治高脂血症   取生大黄适量,研末,每次服用3克,每天3次,连续服用2个月为一疗程。   3、治心气不足,吐血   取大黄二两,黄岑、黄连各一两,将上述三味药加水三升,煮至剩一升,顿服。   4、治时行头痛、壮热   取大黄、甘草、桂心各二两,麻黄四两,上面四味中药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吃,以暖水服方寸匕,三日见效。   大黄的食疗方法   大黄蜂蜜饮   材料:蜂蜜适量,鲜大黄10克   做法:大黄洗净、切片,放入杯中,倒入蜂蜜,冲入沸水,泡上3、5分钟后即可饮用,每天一剂。   功效:润肠通便,泄热通畅,肠燥便秘者可以经常饮用,大黄蜂蜜饮还能降低血脂。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临床应用   1、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黄3~8钱,煎取150~500毫升(每剂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湿热敷及洗涤用,每天4~6次。治疗前先清洗局部,除净分泌物。本法对于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及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阴日数亦比较迅速。   2、治疗烫伤   先取陈石灰10斤除净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黄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带桃红色、大黄炒至灰黑色时,即出锅筛去石灰;将大黄摊开冷却后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而后撒布大黄粉。如有水泡应刺破;拨开表皮,排净泡液后再撒药粉。如仅见局部红肿,则可用麻油或桐油将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换药时如发现伤处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痴后再撒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疗法。共治疗415例,均获显着效果,且疗程短,无副作用,愈后无疤痕。   3、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用大黄粉蜜合剂(生大黄粉5钱,炒至微黄的米粉3钱,蜂蜜2两,加适量温开水调匀),每小时服1次,每次约1汤匙,全剂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虫为止。经治6例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排虫最多者达60余条。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   4、治疗肠胀气

民间大黄中药外用秘方

3,中医治疗胆结石秘方

胆结石的发病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并放射到肩和背部,且低烧、恶心、呕吐、寒战、大汗淋漓甚至伴有黄疸。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与胃肠、肝脏疾病的症状很相似,所以病人在一开始会因误以为是胃肠疾病或肝病做非胆结石症检查,而自行耽搁确诊时间,而一旦确诊,医生还会看其是否对手术及麻醉形成有影响的疾病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安静结石):所谓无症状即没有胆绞痛,几乎无症状,甚至终生不被发觉。有时仅有轻微上腹闷胀、隐痛、不适、嗳气等,进食油腻后症状更明显,易被当作“肝炎”、“胃炎”。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当胆囊积水时可被触及。 2、胆绞痛: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向肩、背放射,伴有恶心、呕吐。为结石嵌顿所致,有时因体位改变,嵌顿解除而症状消失;否则会继发感染、化脓、坏疸、穿孔而出现发热、腹膜炎、休克等症状。胆绞痛多于饱餐或进食油腻后发作,少数病人在夜间发作。 3、黄疸:结石落入胆总管或嵌顿于胆囊颈部的结石压迫胆总管均可造成梗阻性黄疸。 胆结石药方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 【方名】三黄排石汤加减。 【组成】黄芩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山栀子15克,茵陈30克,金钱草50克,双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威灵仙6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肝胆管泥沙样结石。    ▲柴胡、木香各15克,郁金、白芍各20克,枳壳30克,生鸡肉金、金钱草各25克,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10克,硝石(火硝)5克。每日1剂,水煎服。若大便燥结甚,大黄增至20克(后下)。可随症加味。   ▲柴胡、郁金、枳壳、川楝子各20克,广木香、虎杖各15克,大黄15-20克,芒硝10克(后下),陈皮12克,制香附25克,广金钱草15-3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早晚饭前20分钟分服,12天为1疗程。停药3天后进入第二疗程。 胆结石是常见的急腹症,中医称“胆涨、结胸、肋疼”。民间常用药物治疗,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排石效果较好。 1:药物排石 处方:茵陈、青皮各50克,金钱草、郁金各30克。槟榔20克,大黄、香附、延胡、砂仁、鸡内金各15克,姜黄10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服6天间歇1天。20剂为1疗程。 疗效:用药1-2疗程,有效率86.8% 2:处方:海金沙、满天星各30克,大枣10枚 用法:煎水代茶饮,日饮数次。 疗效:用药5剂症状减轻,1个月可愈。 胆结石的饮食疗法 1. 多摄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 2. 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3. 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丰富含量。 4. 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 5. 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 6.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 7. 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 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及美乃滋。 9. 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 10. 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胆道排石汤的治疗理论,主要是清热、疏肝、利胆、理气、通里攻下。经过各医院临床观察,此汤药有能使肝胆液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舒张及抑菌等作用,还能起到由上而下的内冲洗作用,使肝胆管内结石松动而排石。   胆道排石汤的疗效各有差异,临床分型有:   (1)气滞型:病情一般较轻,常以胆道排石汤1号(枳壳9g,木香6g,黄芩9g,银花15g,茵陈30g,大黄9g,芒硝9g)为主,服药后可减轻和消除症状,排出结石多半为泥沙状。排出后症状缓解,但因胆管内有残余结石,易复发,不易彻底治愈,需长期服药。   (2)湿热型:病情较急重,治疗时要配合输液及抗生素。常以胆道排石汤2号(枳壳9g,木香6g,黄芩9g,黄连3g,大黄6g)、3号(枳壳9g,木香9g,青皮9g,黄芩9g,柴胡6g,茵陈30g,陈皮6g,白术12g)为主。服药后一般1~5天内可排出结石,且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症状消除,效果较满意。   (3)中毒型:病情重,感染重,有脱水或休克等情况。需要先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常以胆道排石汤2号为主。如结石排出后,中毒情况较快改善,还可与西药结合总攻。 治疗胆结石土方 用杨桃煮猪肝,最好早上去买猪肝比较好.能找到酸杨桃更好.二种东西合在一起煮一大锅.一天喝两水壶,就喝煮好的水.其它东西就不要吃了.本人只喝了一个多月就好了.掉到膀胱时会很痛,多喝水..再多跳几下..呵.水喝多了冲尿道.拉多几下尿尿就出来啦.这方法又实用又省钱.去医院打激光也只是打碎而已.不怕刀割的话就开刀起最方便 治疗胆结石的土方;用鸡内金、玉米须50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2-3次,连服10天。忌吃肝脏、肥肉、蛋黄 鸡内金粥 [ 配方 ] 粳米 100 克,鸡内金 6~10 克,白糖适量。 [ 制作 ] 先将鸡内金洗净灰尘,沥干,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褐色,研为细粉。再将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米开汤未稠时,加入鸡内金、白糖同煮,煮沸后待粥稠汤黏时即可停火,不宜久煮。 [ 用法 ] 每日 2 次,可作早、晚餐食用。以温热为宜,忌冷服。 [ 功效 ] 补中益胃,缓急止痛,化石排石。 胆石症患者宜吃核桃 医学研究发现,食物中的黏蛋白与人体胆汁中钙离子和非结合型胆红素结合成胆石支架的晶核,从而形成胆结石。 在核桃仁中含有一种丙酮酸物质,它能阻止黏蛋白和钙离子、非结合型胆红素的结合,并能使其溶解、消退和排泄。 因此,多吃核桃有利于防治胆石症。平均每天吃四个大核桃或十几个小核桃,不要间断,胆石症病人在服用3个月后症状可明显减轻。半年后可以康复。胆石症病人不妨试试。 营养产品调理建议: ■3 倍用量:奶蓟蒲公英片,卵磷脂,维生素B族 ■2 倍用量:深海鱼油,维生素C 倍健奶蓟蒲公英片 :具有保肝利胆作用可调节胆汁的分泌,帮助消化脂肪。 倍健卵磷脂 :具有亲水亲油性质,可以乳化脂肪,阻止结石沉积,使胆汁中的胆固醇保持液体的状态,阻止胆结石的形成 倍健维生素B族 :合成代谢的酶,促进新陈代谢 倍健维生素C :具有抗氧化和解毒的功效,参与胆固醇的代谢,如缺乏导致胆结石出现。 倍健深海鱼油 :调节血脂,帮助消化脂肪,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 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 卵磷脂胶囊,胆结石的“消化军”:分解吸收胆固醇,液化胆汁中的胆固醇,防止并化解胆结石。 1:药物排石 处方:茵陈、青皮各50克,金钱草、郁金各30克。槟榔20克,大黄、香附、延胡、砂仁、鸡内金各15克,姜黄10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服6天间歇1天。20剂为1疗程。 疗效:用药1-2疗程,有效率86.8% 2:处方:海金沙、满天星各30克,大枣10枚 用法:煎水代茶饮,日饮数次。 疗效:用药5剂症状减轻,1个月可愈。

民间大黄中药外用秘方

4,中药大黄

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5,药材大黄如何使用

根茎入药。水煎(通常后下,增强泻下力度),或开水渍,或研粉,黄酒送服(增强活血祛瘀功能)。民间用香油煎,加冰糖,治小儿食积。
大黄的挥发油方面。因为其挥发油含有:na、k、ca、mg、mn、fe、cu、zn八种金属元素,以ca、mn含量较高。pb也有较少含量。这些挥发油有抑制小鼠小肠的正常运动等药效作用。在贮存过程中其挥发油的含量会有相应的减少,以达到符合临床用药标准。

6,大黄的药用

药性: 寒 药味: 苦 归经: 归脾、肝、胃、大肠、心包经功能: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主治: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毒性: 无禁忌: 脾胃虚寒、气血虚弱、阴疽、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孕妇禁服http://www.fx120.net/scribble/yyxx/200601041113385561.htm

7,中药大黄熬水洗脸的功效及作用有哪些

问题分析:你好,大黄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意见建议:建议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第一煎时,现下槐米,大火煮开,再下大黄,改小火保持沸腾状态10分钟,取药液,其余2、3煎,每次煮开,小火再煎15-20分钟,取药液。3次所煎药液混合后服用。

8,关于大黄的功效应用

大黄性寒味苦,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瘀血经闭,痈肿疔疮等;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注意:孕妇慎用。黄连,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细菌性及阿米巴性痢疾,急性胃肠炎,以及烦热神昏,心烦失眠,吐血衄血等。用量2—5g。外用适量。
胃肠积滞。,便秘。要泄下攻积,大黄后下煎1分钟。泻火,清热,解毒。大黄要酒侵洗。15分钟水煎服。热毒,淤血,血热。疮疡,大黄要酒炒用。10分钟。

9,中药大黄的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外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热;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泻下通便
(大黄(将军))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芩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疗女子血闭。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陶隐居云: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为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最为俗方所重。道家时用以去痰疾,非养性所须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矣。唐本注云:大黄,性湿润而易坏蛀,火干乃佳。二月、八月日不烈,恐不时燥,即不堪矣。叶、子、茎并似羊蹄,但粗长而浓。其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爆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干为佳。幽、并已此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其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大黄,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浓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纹者。凡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旁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似羊蹄。又云《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药性论云:蜀大黄,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浓,破留血。日华子云: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疾,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廓州马蹄峡中者次。 图经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 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旁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干。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于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 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干之。亦呼为土大黄。凡收大黄之法,苏恭云: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爆之,一日微燥,乃绳穿眼之至干。今土蕃大黄,往往作横片,曾经火爆。蜀大黄乃作紧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用之皆等。《本经》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 又有三物备急丸。司空裴秀为散,用疗心腹诸疾,卒暴百病。其方用大黄、干姜、巴豆各一两,须精新好者,捣筛,蜜和,更捣一千杵,丸如小豆,服三丸,老小斟量之。为散不及丸也。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 若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喉,须臾瘥。未知,更与三丸,腹当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须折齿灌之,药入喉即瘥。崔知悌疗小儿无辜闪癖,瘰 ,或头干黄耸,或乍痢乍瘥,诸状多者,皆大黄煎主之。大黄九两,锦文新实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苍皮乃秤,捣筛为散。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置铜碗中,于大铛中浮汤上,炭火煮之,火不用猛,又以竹木篦搅药候任丸乃停,于小瓷器中贮。儿年三岁一服七丸,如梧子,日再服,当以下青赤脓为度。若不下脓,或下脓少者,稍稍加丸。下脓若多,丸又须减。病重者或七、八剂方尽根本。大人、小儿,以意量之。此药唯下脓宿结,不令儿利。须禁食毒物。食乳者、乳母亦同忌法。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脚冷风气。 以大黄二大两,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捣筛为末,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入生姜两片如钱,煎十余沸去姜,取大黄末两钱,别置碗子中,以姜汤调之,空腹顿服。如有余姜汤,徐徐呷之令尽,当下冷脓及恶物等,病即瘥止。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而处置,非一切而用也。姚僧垣初仕,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差理。帝从而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病,便谓此方之神奇;其差误,乃不言用药之失,如此者众矣,可不戒哉? 唐本云:叶似蓖麻,根如大芋,旁生细根如牛蒡。《图经》云:高六、七尺,茎脆味酸,醒酒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为妙。 圣惠方:治时气发豌豆疮。用川大黄半两微炒,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为二服。又方:热病狂语及诸黄。用川大黄五两锉炒微赤,捣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候,冷水调下半匙。外台秘要:疗癖方:大黄十两,杵筛,醋三升,和匀,白蜜两匙煎,堪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三十丸,生姜汤吞下以利为度,小者减之。千金方: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用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患者用温醋七分盏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翼治妇人血癖痛。大黄三两捣筛,以酒二升,煮十沸,顿服。经验后方:解风热疏积热风壅,消食,化气导血,大解壅滞。大黄四两,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茶下一十丸,如要微动,吃十五丸。冬月中最宜服,并不搜搅人。梅师方:治卒外肾偏肿疼痛。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即易之。斗门方治腰痛。用大黄半两,更入生姜半两,同切如小豆大,于铛内炒令黄色,投水两碗,至五更初顿服,天明取下。腰间恶血物用盆器盛如鸡肝样,即痛止。简要济众: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渐黄瘦。大黄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为两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伤寒类要:疗急黄病。 大黄粗切二两,水三升半渍一宿,平旦煎绞汁一升半,纳芒硝二两绞服。须臾当快利。姚和众治小儿脑热常闭目。大黄一分粗锉,以水三合浸一宿,一岁儿每日与半合,服余者涂顶上,干即更涂。别说云谨按大黄收采时,皆以火烧石爆干。欲速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不须更多炮炙,少蒸煮之类也。 衍义曰:大黄,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 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若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最虚实用药。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