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常见问题> 三七的主要病害,三七病虫害要用什么农药才能做到彻底的治疗呢

三七的主要病害,三七病虫害要用什么农药才能做到彻底的治疗呢

三七病虫害要用什么农药才能做到彻底的治疗呢你说的包涵了细菌真菌但是市场上药品种比较多你必须针对各种病害对症下药三七黑斑病圆斑病用什么药

1,三七病虫害要用什么农药才能做到彻底的治疗呢

你说的包涵了细菌 真菌 但是市场上药品种比较多 你必须针对各种病害对症下药
三七黑斑病圆斑病用什么药

三七的主要病害

2,三七黑斑圆斑病害防治

三七圆斑病可为害植株各个部位,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呈现黄色小点,在天气潮湿或连续阴雨天,迅速扩大成透明状圆形,发病后天气干燥时,病斑较大,圆形褐色,有明显轮纹。茎秆受害时,受害部位呈板栗色,病部有灰白色霉层,可引起芽腐和茎基腐。防治方法:1、加强培育管理,叶片开始扩展的时候,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2、在圆斑病流行季节,打开三七园通风门,增加空气流动,降低园内湿度。调节三七光照强度,避免光线过强,有利于病害蔓延。3、及时清除残体,发现病株及时清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酌量甲基托布津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三七的主要病害

3,三七如何种植有哪些病虫害如何防治

三七圆斑病可为害植株各个部位,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呈现黄色小点,在天气潮湿或连续阴雨天,迅速扩大成透明状圆形,发病后天气干燥时,病斑较大,圆形褐色,有明显轮纹。茎秆受害时,受害部位呈板栗色,病部有灰白色霉层,可引起芽腐和茎基腐。防治方法:1、加强培育管理,叶片开始扩展的时候,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2、在圆斑病流行季节,打开三七园通风门,增加空气流动,降低园内湿度。调节三七光照强度,避免光线过强,有利于病害蔓延。3、及时清除残体,发现病株及时清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酌量甲基托布津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三七的主要病害

4,三七病虫害防治

你看看,断掉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是腐烂断掉还是害虫咬食所致,在看看靠近地面的茎秆或根,有没有维管束病变(就是刨开茎秆或根看维管束是否变色)。

5,三七的主要病害是什么为什么三七会大面积死亡

我查了资料,有可能是以下两种病害,您可以参考一下1、生理性黄叶又称“烧根”或“糟根”,由地下肥害或渍水所引起。轻者叶片普遍褪绿淡黄色,重者叶片变黄微下垂,最后死亡,根茎部有时变黑变软。防治方法:(1)属肥害“烧根”,可适量灌水,稀释地下肥料浓度,减轻危害,并注意在施用底肥时充分腐熟,尤其是用油枯作底肥的更应注意;用普钙或其它化肥作底肥时应充分拌匀施匀。(2)属渍水“糟根”,可适当打开园门,降低园内湿度,加强排水。2、三七根腐病地上部初期叶色不正,叶片萎蔫,之后叶片发黄脱落,地下部腐烂;整地不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和种苗损伤、有病史都可能导致根腐病的发生。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当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95%时,就会引起根腐病大发生或流行,荫棚透光率过大,发病严重。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地年限越长病情越重。肥料种类、施肥方法以及田间管理措施都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故单一化学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往往很难奏效。目前最理想的办法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措施:1、选择适宜地块。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壤为砂壤土,PH值为6—7(中偏微酸性土壤)。地块要有一定坡度,以利雨季排水;不要选择5年内种过三七的地块种植。2、选择健康种苗移栽。种苗带菌或起挖后贮藏时间过长,是导致根腐的一大原因,因此,选择健康种苗,适时移栽非常重要。健康种苗的选择还要查看种苗中是否有腐烂病株,种苗地是否有病株残体存在,如有应及时清除,并用1∶300倍的瑞毒霉锰锌+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种苗处理30分钟后带药移栽。3、施用腐熟肥料、适时浇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是造成烂根烂芽的原因之一。因此若是用猪粪、油枯等农家肥,一定要堆沤3个月以上,使之充分腐熟,少施用氮素化肥。4、加强冬季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瑞毒霉锰锌1∶500倍液处理。5、化学防治。是防治三七根腐病的辅助性措施,可采用杀细菌药剂叶枯净、叶枯宁和杀真菌药剂敌克松、多菌灵等复配使用。据试验:每亩用10%叶枯净(叶枯宁)+70%敌克松各1公斤制成药土撒施,防效达70%以上

6,三七主要是冶什么病

三七主要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别打损伤,风湿遇阻, 急慢性扭挫伤,神经痛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三七性味辛温微苦。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7,三七病害怎么用药

1、农业防治 (1)彻底清除病残体及田间杂草:田间病残体是该病初侵染和再侵染的主要来源。故三七播种或移栽后直至整个生长过程都应不断检查,及时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并注意不断拔除七园杂草,改善七园小气候,减轻发病度。 (2)地块选择及土壤处理:应选择土质疏松、土壤结构好的缓坡地(坡度在15度左右)种三七。在播种或移栽前需进行土壤处理:①用杀毒矾50克+敌克松45克+清水15公斤;②黄腐酸盐50克+敌克松50克+清水15公斤,在三七播种或移栽前作厢面喷雾,每15公斤药液喷施80平方米。 (3)改进栽培技术,调整七园生态环境:实行轮作,轮歇时间6~8年可减轻发病。注意调整荫棚透光率,满足各年生三七对光线的需求。注意抗旱排涝,夏季闷热高湿可打开园门以降低空气湿度,减轻病害。 (4)合理施肥:主要是增施钾肥和有机肥,不偏追施氮化肥,子秧要定期撒施草木灰。其次,从出苗起,结合用药,每月施“云大-120”或“前力-512”三七专用型叶肥一次,连续2~3次,可改善植株生长状况,提高抗病力,减轻根腐病及其他病害的发生,做到保健栽培。 2、药剂防治 (1)种子(或种苗)的药剂处理:种子(或种苗)带菌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播种或移栽前,应用70%敌克松+58%瑞毒霉锰锌按1:1比例混合,稀释成300~500倍液,将种子或种苗浸入药液中浸泡10~20分钟后带药播种、移栽;或用福叶混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而成)按种子(或种苗)重量的0.5%拌种后播种、移栽。 (2) 大田防治:注意七园检查,当发现七园内有少量病株时立即拔除,并用药液处理病坑。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大田防治,用药种类、浓度及施药次数依据病原种类、病情发展及气候情况而定,前后用药间隔时间7~10天,连续用药3~4次。常用药剂如下: ①每亩用20%叶枯宁+70%敌克松各1公斤与25公斤干细土混匀,制成药土撒施。 ②用20%叶枯宁+64%杀毒矾+百菌清按1:1:1比例混合,加水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 ③58%瑞毒霉锰锌+20%叶枯宁+50%多菌灵按1:1:1比例混合,加水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

8,三七病害

图片虚了,但还可以看出来是得了白粉病。 症状:叶、花、果均可被害。被害叶初期出现黄斑,之后叶片正反面出现白色粉状斑块,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呈一层厚厚的白粉,花盘被害时出现“灰盘”。茎杆受害初期出现灰色小斑点,扩大为较大形状灰斑。     发病初期:白粉病经气流传播到三七上引起发病,当园内温度在10—26℃之间,相对湿度65—85%并伴有干旱季节吹的热风时,发病较为严重。另外三七密植程度大,土质较肥或施氮肥多,遮荫的七园发病早而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合理降低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2、施肥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合理搭配。     3、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深埋,销毁。     4、在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粉锈灵500倍液,连续2—3次,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9,三七黑斑圆斑病害防治

三七圆斑病可为害植株各个部位,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呈现黄色小点,在天气潮湿或连续阴雨天,迅速扩大成透明状圆形,发病后天气干燥时,病斑较大,圆形褐色,有明显轮纹。茎秆受害时,受害部位呈板栗色,病部有灰白色霉层,可引起芽腐和茎基腐。 防治方法: 1、加强培育管理,叶片开始扩展的时候,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 2、在圆斑病流行季节,打开三七园通风门,增加空气流动,降低园内湿度。调节三七光照强度,避免光线过强,有利于病害蔓延。 3、及时清除残体,发现病株及时清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酌量甲基托布津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三七黑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苗,做好种苗消毒工作:用代森铵或多菌灵1:500倍液+新高脂膜浸种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严格选地:三七园一般宜选用生荒地,忌连作,尤忌与花生连作,可与非寄土作物如玉米等轮作3年以上,以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病根与杂草,并一同烧毁作肥料用。合理密植,控制田间透光度。加强水肥管理,使苗壮抗病力强。除施足基肥外,要适时喷施药材根大灵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试验表明代森铵、代森锌(1:300倍)混合液+新高脂膜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据研究表明:三七黑斑病病原在高湿度的土壤环境下,仅能存活一个月,在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中,可存活三个月,在自然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2个月,因此,病原不能在土壤中越冬。进入秋冬季后,病原的越冬场所主要是病株、病果、及病残。病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翌年气温回升后,随着雨水的降临而复苏,并经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扩散、传播,形成初浸染源,开始新的繁殖危害。

10,三七病害怎么用药

1、农业防治 (1)彻底清除病残体及田间杂草:田间病残体是该病初侵染和再侵染的主要来源。故三七播种或移栽后直至整个生长过程都应不断检查,及时清除病株,集中销毁,并注意不断拔除七园杂草,改善七园小气候,减轻发病度。 (2)地块选择及土壤处理:应选择土质疏松、土壤结构好的缓坡地(坡度在15度左右)种三七。在播种或移栽前需进行土壤处理:①用杀毒矾50克+敌克松45克+清水15公斤;②黄腐酸盐50克+敌克松50克+清水15公斤,在三七播种或移栽前作厢面喷雾,每15公斤药液喷施80平方米。 (3)改进栽培技术,调整七园生态环境:实行轮作,轮歇时间6~8年可减轻发病。注意调整荫棚透光率,满足各年生三七对光线的需求。注意抗旱排涝,夏季闷热高湿可打开园门以降低空气湿度,减轻病害。 (4)合理施肥:主要是增施钾肥和有机肥,不偏追施氮化肥,子秧要定期撒施草木灰。其次,从出苗起,结合用药,每月施“云大-120”或“前力-512”三七专用型叶肥一次,连续2~3次,可改善植株生长状况,提高抗病力,减轻根腐病及其他病害的发生,做到保健栽培。 2、药剂防治 (1)种子(或种苗)的药剂处理:种子(或种苗)带菌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播种或移栽前,应用70%敌克松+58%瑞毒霉锰锌按1:1比例混合,稀释成300~500倍液,将种子或种苗浸入药液中浸泡10~20分钟后带药播种、移栽;或用福叶混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而成)按种子(或种苗)重量的0.5%拌种后播种、移栽。 (2) 大田防治:注意七园检查,当发现七园内有少量病株时立即拔除,并用药液处理病坑。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大田防治,用药种类、浓度及施药次数依据病原种类、病情发展及气候情况而定,前后用药间隔时间7~10天,连续用药3~4次。常用药剂如下: ①每亩用20%叶枯宁+70%敌克松各1公斤与25公斤干细土混匀,制成药土撒施。 ②用20%叶枯宁+64%杀毒矾+百菌清按1:1:1比例混合,加水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 ③58%瑞毒霉锰锌+20%叶枯宁+50%多菌灵按1:1:1比例混合,加水稀释成300~500倍液灌根。

11,三七的主要病害是什么为什么三七会大面积死亡

我查了资料,有可能是以下两种病害,您可以参考一下 1、生理性黄叶 又称“烧根”或“糟根”,由地下肥害或渍水所引起。轻者叶片普遍褪绿淡黄色,重者叶片变黄微下垂,最后死亡,根茎部有时变黑变软。防治方法: (1)属肥害“烧根”,可适量灌水,稀释地下肥料浓度,减轻危害,并注意在施用底肥时充分腐熟,尤其是用油枯作底肥的更应注意;用普钙或其它化肥作底肥时应充分拌匀施匀。 (2)属渍水“糟根”,可适当打开园门,降低园内湿度,加强排水。 2、三七根腐病 地上部初期叶色不正,叶片萎蔫,之后叶片发黄脱落,地下部腐烂; 整地不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和种苗损伤、有病史都可能导致根腐病的发生。 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当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95%时,就会引起根腐病大发生或流行,荫棚透光率过大,发病严重。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地年限越长病情越重。肥料种类、施肥方法以及田间管理措施都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故单一化学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往往很难奏效。目前最理想的办法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防治措施: 1、选择适宜地块。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壤为砂壤土,PH值为6—7(中偏微酸性土壤)。地块要有一定坡度,以利雨季排水;不要选择5年内种过三七的地块种植。 2、选择健康种苗移栽。种苗带菌或起挖后贮藏时间过长,是导致根腐的一大原因,因此,选择健康种苗,适时移栽非常重要。健康种苗的选择还要查看种苗中是否有腐烂病株,种苗地是否有病株残体存在,如有应及时清除,并用1∶300倍的瑞毒霉锰锌+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种苗处理30分钟后带药移栽。 3、施用腐熟肥料、适时浇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是造成烂根烂芽的原因之一。因此若是用猪粪、油枯等农家肥,一定要堆沤3个月以上,使之充分腐熟,少施用氮素化肥。 4、加强冬季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瑞毒霉锰锌1∶500倍液处理。 5、化学防治。是防治三七根腐病的辅助性措施,可采用杀细菌药剂叶枯净、叶枯宁和杀真菌药剂敌克松、多菌灵等复配使用。据试验:每亩用10%叶枯净(叶枯宁)+70%敌克松各1公斤制成药土撒施,防效达70%以上

12,三七这是什么病害

我查了资料,有可能是以下两种病害,您可以参考一下 1、生理性黄叶 又称“烧根”或“糟根”,由地下肥害或渍水所引起。轻者叶片普遍褪绿淡黄色,重者叶片变黄微下垂,最后死亡,根茎部有时变黑变软。防治方法: (1)属肥害“烧根”,可适量灌水,稀释地下肥料浓度,减轻危害,并注意在施用底肥时充分腐熟,尤其是用油枯作底肥的更应注意;用普钙或其它化肥作底肥时应充分拌匀施匀。 (2)属渍水“糟根”,可适当打开园门,降低园内湿度,加强排水。 2、三七根腐病 地上部初期叶色不正,叶片萎蔫,之后叶片发黄脱落,地下部腐烂; 整地不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和种苗损伤、有病史都可能导致根腐病的发生。 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当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95%时,就会引起根腐病大发生或流行,荫棚透光率过大,发病严重。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地年限越长病情越重。肥料种类、施肥方法以及田间管理措施都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故单一化学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往往很难奏效。目前最理想的办法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防治措施: 1、选择适宜地块。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壤为砂壤土,ph值为6—7(中偏微酸性土壤)。地块要有一定坡度,以利雨季排水;不要选择5年内种过三七的地块种植。 2、选择健康种苗移栽。种苗带菌或起挖后贮藏时间过长,是导致根腐的一大原因,因此,选择健康种苗,适时移栽非常重要。健康种苗的选择还要查看种苗中是否有腐烂病株,种苗地是否有病株残体存在,如有应及时清除,并用1∶300倍的瑞毒霉锰锌+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种苗处理30分钟后带药移栽。 3、施用腐熟肥料、适时浇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是造成烂根烂芽的原因之一。因此若是用猪粪、油枯等农家肥,一定要堆沤3个月以上,使之充分腐熟,少施用氮素化肥。 4、加强冬季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瑞毒霉锰锌1∶500倍液处理。 5、化学防治。是防治三七根腐病的辅助性措施,可采用杀细菌药剂叶枯净、叶枯宁和杀真菌药剂敌克松、多菌灵等复配使用。据试验:每亩用10%叶枯净(叶枯宁)+70%敌克松各1公斤制成药土撒施,防效达70%以上
?三七圆斑病,建议三唑类农药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或者戊唑醇或者氟硅唑,咪鲜胺或者咪鲜胺锰盐(上述产品用量多了抑制生长), 或者异菌脲或者吡唑醚菌酯或者醚菌酯或者溴菌腈或者肟菌酯等等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这是植保原则。

13,三七病害怎么用药

黑斑病
1、根腐病 根腐病问题,目前已成为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根腐病常年发病率一般在5%~20%,严重的可损失70% 以上,甚至绝收[4]。生产上一般所说的“根腐病”可包括多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包括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湿腐型、茎基干枯型和急性青枯型等。但其中最常见的为“黄腐型”,各年生三七均可发生,该种腐烂与C.destructans 和C.dydinum 属真菌的侵染直接相关。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腐烂表现为“急性青枯型”,由于地上部往往并未褪绿而急性萎蔫,故也俗称为“绿腐”,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症状与病原细菌的存在密切相关,田间观察表明该种腐烂与土壤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有关。干裂型、髓烂型和茎基干枯型症状为新报道的三七根腐病症状表现。黄腐、干裂和髓烂等症状的显现与 Cylindrocarpon 属真菌的存在密切相关;而急性青枯则主要与病原细菌和Cylindrocarpon 属真菌的存在密切相关。P.herbarum和P.cactorum显然由侵染地上部后向下扩展导致块根发病[5]。该病的发生也与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过去在三七根腐病化学防治中,采用药剂基本上是杀真菌剂,或杀真菌剂混合使用,仿效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对病原与病害复合侵染,特别是细菌病原在病害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不够所致。当采用杀细菌剂叶枯净、黄腐酸盐和杀真菌剂敌克松、多菌灵等复配使用时,仿效良好,明显优于杀真菌剂单用与混用,也优于杀细菌剂单用。三七根腐病是病原与发生危害很复杂的土传病害。除病原物侵染外,其发生发展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种植制度及田间管理水平也关系密切。单纯的化学防治只不过是尽快控制该病发生蔓延的一种应急措施。只有搞好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更安全地收到效果[6]。三七连作田根腐病治理核心技术:(1)用高效熏蒸剂进行土壤灭生处理,以大幅度降低土中病原性有害生物总量。(2)病田土壤灭生净化后,应及时施入对作物有抗病促长作用的益生菌剂调整微生物区系使土壤活化和健化。土壤微生物区系由有害生物占主导变为有益微生物占主导,从而对再污染的病原物可发挥抑制作用,这是病原性土壤生态快速改造修复关键。(3)传统三七栽培法用1年生种苗移栽大田定植,经采挖种苗带伤带病菌率极高。采用具针对性复配型杀菌剂播前和移苗前处理种苗对于连作田降低根腐病主要侵染源对灭生后的净士再污染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水旱轮作是最经济有效的土壤生态改造措施。水稻1茬150~250d,旱田非寄主作物轮作需数年;单用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土壤生态修复至少需100~120d;以化学熏蒸剂与益生菌剂相配合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全过程可在15~20d完成。原连作多年重病不毛之地经生态修复后,1、2年生苗生长旺盛,比连作障碍田改造省时数十乃至百倍。单用熏蒸处理虽可显著提高后茬三七成苗率减少根腐发病率,但其防病作用难以持续1年以上。根腐病主要病原真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能在较低温度(18~20℃)、高湿和缺氧还原状态中侵染繁殖。目前解决低温时段的防病问题须依赖化学杀菌剂。实践证明,内吸性杀菌剂(噻菌灵、多菌灵、农利灵、恶霉灵等)比非内吸防护性杀菌剂的效果好,芽孢杆菌G3对噻菌灵、多菌灵、农利灵、扑海因、恶霉灵等化学杀真菌剂有较好的相容性和协同防治效果。在应用技术上初步结果是:沾根好于拌种;沾根与拌种好于撒施。 2、黑斑病 三七黑斑病AlternauinpanaxWhetz.是三七主要病害 ,植株各部位均可受害。幼苗期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叶柄与茎的连接处。叶片上病斑开始呈近圆形,褐色,病斑扩大后,有少量黑褐色霉状物,雨天病斑易烂穿孔;连接处发病者,开始先在个别叶柄基部出现褐色斑点,再逐渐扩展到其它叶柄基部,茎部顶端逐渐呈褐色缢缩,最后茎顶全部缢缩,扭曲,干枯。在病部易出现黑褐色霉状物。在三至五年生的三七植株上,也有时斑症状出现,病斑多发生在叶柄与茎的连接处及花苔、红子上,在叶柄与茎的连接处,初时为褐色病斑,扩展后,病斑环绕茎部一周,病部逐渐缢缩,最后病部折断。在干燥条件下,病部有一薄层黑褐色霉状物;下雨或潮湿条件下,病部的霉状物刷增变厚,呈墨绿色粉状物,镜检为病菌的分生孢子。花苔发病,一般是其某一点的几朵小花基部先变褐色,后扩展到发病点周围的小花梗。发病严重时,整个花苔变褐色至黑色,潮湿易腐烂;红子发病是在红子表面出现褐色病斑,病斑可扩展到整个红子表面,潮湿时,红子上的病斑呈墨绿色粉状物。黑斑病发生在叶片上,易引起叶片过早脱落,影响三七块根的生长。经观察,由于黑斑病引起落叶的幼苗块根比不发病的幼苗小1/3~1/2,叶片脱落越早,块根就越小。茎与叶柄的连接处发病,易引起全株扭曲,折断,不但造成地下根变小,还引起红子失收。花苔及红子发病,易造成花苔腐烂,红子减产,还造成红子带菌,成为三七幼苗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原为Alternaria panax Whetz,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的交链孢属。黑斑病虽在局部地区的少数三七园发生,但一旦发生,病害很快就扩展并造成严重损失。黑斑病于5月开始发生,最先出现一些叶斑症状。8~1O月,三七抽出花苔并陆续开花,且降雨较多,病害进入发生高峰期,发病率剧增,且不断出现茎部折断、花苔腐烂。l1月份以后,主要使红子发病造成不结实或腐烂。 三七是多年生作物,三七园一旦发生黑斑病,以后就会年年发生,且随着三七年龄的增大,株间郁闭度增大,园内湿度加大,病害逐年加重,且易在株间传播扩展。在发生黑斑病的三七园都表现为植株年龄越大,发病越严重的现象。红子可携带病菌作为初次侵染来源,因此,红子进行药剂处理,切断初次侵染来源成为此病防治的关键措施。趁此病尚在局部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消灭。同时,耍开展全面的调查,对有黑斑病的三七园一律打苔,不留红子,不采红子。收三七后轮作其它作物,并尽量不到病区去买红子,实行本地留种。 3、圆斑病 三七圆斑病是三七生产上又一个重要病害,最近几年有扩展蔓延的趋势。该病可危害三七植株的各个部位,三七叶片受害时,出现灰褐色圆形病斑,直径5~20mm,随后病斑合并,腐烂脱落;茎顶与花轴顶受害后呈水渍状缢缩折垂;病原菌落入土中后,侵染本株与邻株芽苞、芦头及块根,导致溃烂。一般发病七园损失20%~50%,重病园常绝产失收。该病原经鉴定,已明确为半知菌的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rina(Hartig)Deighton[9]。三七圆斑病发生于雨季的7~9月份,初发生时均从田畦边开始,靠雨水飞溅传播。病情随着连续阴雨天数的延长而加重,当阴雨连续7天以上时,将造成全园三七叶片脱落。因此圆斑病发生季节,宜打开园门,增加空气流动,以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在各龄段三七适宜光照范围内,圆斑病的发生随着荫棚透光率的增加而加重。 三七圆斑病是一种典型的低温高湿条件病种,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蔓延迅速、破坏性大。条件适合时3~4个病斑即可造成三七植株叶片脱落。其次,植株上的菌丝体在高温干燥时易形成厚垣孢子,而在潮湿条件时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给田间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病害发生的特点,在三七圆斑病发生较严重的雨季,要勤查七园,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用上述药剂对发病中心植株和厢面进行防控。在雨季来到之前要及时修补过稀的荫棚,并在厢沟内铺撒复盖物,防止从沟内飞溅起带有病菌的水滴溅到三七植株上等综合防治措施。可在采挖两个月前选用化学药剂,在采挖前二个月内选用多抗霉素并在采挖前一个月停止用药,以提高三七质量。 4、立枯病 立枯病是药材普遍发生的苗期病害一旦发病可引起立枯、猝倒或根腐,必须加以防治。病菌多从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变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此时,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此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病灶有时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病原为真菌中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立枯丝核菌。它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残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长年生存。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源,病株残体、肥料也可以传播,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天气潮湿适于病害的大发生,反之,天气干燥发病就轻。多年连作病害加重。 防治措施为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水量,注意及时排水;注意通风;晴天要遮荫,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子,造成伤口,使病菌易于侵染。注意田间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病株残余,不使用带病菌的肥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土壤内可灌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消毒。对被污染的苗床,如继续用于扦插育苗,或用于扦插的其他土壤,在扦插之前,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50ml/ m2,兑水8~12kg浇灌于土壤中。浇灌后隔1周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处理土壤,用混合剂粉8~10g/m2,撒施土中,并与土拌和均匀。幼苗发病后,可使用敌克松1000倍液、或福美双500倍液、或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或用五氯硝基苯和代森锌各2.5g/m2,加水1500g,喷在病株周围土壤上,以控制其蔓延。 三、综合防治 认真做好选地、整地工作选择pH为5.5~7.0的砂壤土、排灌方便、有一定坡度、7~10年内未种过三七或新开垦的生地种植三七。播种前精细整地,因地作床,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7~8g或50%多菌灵10~15g混合拌土,对苗期及地下病害有较好的作用,认真搭建好荫棚,透光率掌握在10%~5%为宜。选择健康的种子、种苗选择无病果留种和健康种苗,在播种或移栽前进行种子种苗处理。种子用58%瑞毒霉锰锌或60%杀毒矾1:500倍液浸泡20~30分钟;种苗用58%瑞毒霉锰锌+ 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1:300倍液浸泡30分钟,处理后即可播种或移栽。合理的灌水和施肥七园土壤含水量应经常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在75%~80%。冬春应注意灌水,促进种子种苗正常萌芽出土;夏秋雨水多时应注意排水,打开园门、天窗等通风排湿,对保证三七正常生长和减轻病害作用很大。三七施肥应注重底肥和追肥,适时施用叶肥。肥料以农家肥为主,辅以少量复合肥,氮、磷、钾肥比例2:1:3,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切忌过量施氮肥。清洁七园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彻底清除,带出三七园外深埋,并对周围植株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发病中心。其次,在三七整个生长期间,应不断清除杂草,对改善三七园小气候、减轻病害也有较好效果。药剂防治(1)合理用药防治根茎类病害如根腐病、立枯病等每公顷用10%叶枯宁+ 70%敌克松或瑞毒霉锰锌等各15kg制成药土撒施或灌根。对于黑斑病、圆斑病、白粉病等地上部病害的防治。(2)注意事项:施药要均匀周到,切忌在晴天中午或高温、高湿条件下施药,否则易造成药害。另外,雨后一定要补施。合理用药。用药量及用药浓度过大,既浪费又易导致药害。三七开花期禁止喷施农药,以免影响小花授粉及导致种子变异.
黑斑病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