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三七粉> 三七粉加白及粉,三七粉的正确吃法三七粉你是温水还是开水冲

三七粉加白及粉,三七粉的正确吃法三七粉你是温水还是开水冲

三七粉的正确吃法三七粉你是温水还是开水冲福万家三七粉的吃法分为生吃和熟吃。用温水冲服属于生吃,用于止血,活血化瘀。开水冲三七粉属于熟吃,用于补血。一般中药是这样,对肠胃没刺激或是肠胃没问题的可以空腹吃,这样吸收会好些,若是肠胃不好或……

1,三七粉的正确吃法三七粉你是温水还是开水冲

福 万 家 三 七 粉 的吃法分为生吃和熟吃。用温水冲服属于生吃,用于止血,活血化瘀。开水冲三七粉属于熟吃,用于补血。
一般中药是这样,对肠胃没刺激或是肠胃没问题的可以空腹吃,这样吸收会好些,若是肠胃不好或是药有刺激,最好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再服用
一般中药是这样,对肠胃没刺激或是肠胃没问题的可以空腹吃,这样吸收会好些,若是肠胃不好或是药有刺激,最好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再服用

三七粉加白及粉

2,白芨和三七可不可以同用

可以同用。将白芨与三七合服,能改善三七微苦的口感,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功效作用。三七止血效果甚佳,可用于各种血症,兼有活血化瘀之功;白芨涉寒,收敛止血,走肺、胃二经,专治肺、胃出血。二药相合,一散一收,去瘀生新,用治咳血、吐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妙。白芨别名:白及,白根,朱兰等,白芨有药用的部分为其块茎部分。入药能够有良好的止血功能,还能够起到消肿镇痛等作用,对于有外伤、出血、溃疡、疼痛、溃疡等久不痊愈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些患者服用白芨会有很大的防治作用。三七的功效主要是活血化瘀,镇痛止血等,实验证明,三七中的总皂苷、黄酮苷等成分,能够对血液和造血系统起到作用,不仅能够防止动脉出现硬化,还能够防止血管管径狭窄引起倒灌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导致出现血管堵塞的情况。三七在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也有很多,不仅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循环的阻力,还能够增加心肌的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利用率,可预防或减轻心肌缺血或坏死,对于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休克有着明显的预防作用。总结上述,我们可以发现白芨与三七的功效作用存在有相似的地方,都能够对外伤感染起到防治作用,此外还具有消肿镇痛的等作用。因此白芨与三七合服可以加强其相似的功效作用,此外还能够互相弥补所没有的功效。扩展资料:白芨与三七合服的注意事项:1、三七白芨可以合服,但是尽量不要再加其它东西,如果再和乌头和附子同服的话,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2、患有咯血和胃溃疡的患者,建议不要服用白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芨百度百科-三七

三七粉加白及粉

3,炸鸡粉的配比

香炸粉的配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一种玉米芝麻香炸粉的制作: 取白芝麻250克放入干锅内小火翻炒5分钟,出锅后去皮碾成末,加入面粉150克,玉米粉250克搅拌均匀备用。用时将原料裹上鸡蛋清,再滚上玉米芝麻香炸粉入油锅浸炸即可。 酥炸粉浆”制法如下:先将水150克,泡打粉5分化开后,加入面粉100克,15克生粉(就是常说的芡粉)搅匀,成为浓浆,让它自行发酵约30分钟,即将炸时再加少许盐、油拌匀,即成酥炸浆
你去买现成的炸鸡粉配料,上面都有写,不用你自己配。 推荐香酥炸鸡粉,味道不错的。
是不是炸鸡和粉的比例

三七粉加白及粉

4,乌鸡白凤丸和三七粉可以一起吃吗

。。。。登! 1.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2.感冒时不宜服用。患有其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选用。   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带下伴阴痒,或赤带者应去医院就诊。   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请将该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该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量少、后错,带下。唉 我怎么感觉我变成个大夫 两种都是补气养血 活血之物 没有过敏体质就服用吧 三七粉一般配鸡汤喝 鸡汤煮的时候放入
可以

5,三七粉适合什么人群喝

三七粉适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各类血症患者、高血压、贫血、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人群喝;三七粉是植物三七的根茎制品,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三七粉是植物三七(学名:Panax pseudo-ginseng)的根茎制品,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别名田七粉,金不换。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肠经。有称北人参,南三七。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一直以来,三七都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一般外伤时医生会建议吃田七煲鸡,疗伤效果显著。三七粉的成分和三七主根一样,富含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黄酮有效成分,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瘀血、胃出血、尿血等各种内、外出血症;扩张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预防和治疗高血脂、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纤维化等肝病以及失血、产后、久病等原因导致的体虚症。生三七具有: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衄血等血症,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熟三七具有: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失血、贫血等;熟三七粉对手术后的患者和女性痛经等妇科病有很好的效果。适用人群: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高血压、贫血人群 ;3、各类血症患者(吐血、呕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瘀血);4、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人群;5、妇女非经期及产后;6、烧烫伤疤痕、手术疤痕,瘢痕疙瘩患者,含疤痕体质也可以使用,可以抑制疤痕增生。

6,七岁小孩患浅表性慢性胃炎有何良方治疗调理敬请医者告知谢谢

慢性胃炎【辩证分型】 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问;胃气上逆测感泛恶,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症状;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院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问不适,食后尤甚,暖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症状: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 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症状: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于舌燥,渴喜冷饮,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受伤,胃络失养,故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失和降则食后饱胀,干呕嗳气;阴虚津少则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5.瘀阻胃络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滞则血瘀,血瘀有形,可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血脉受伤,可致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分型治疗】 1.湿热互结治则:清化热湿,和中止痛。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3克蒲公英30克党参12克大枣15克煅瓦楞30克炙甘草6克随症加减:胃胀者,加枳壳15克,以理气;湿重者,加藿香9克、厚朴6克,以化湿;热重者,加生大黄6克,以清热;呕吐者,加姜竹茹9克,以降逆止呕。 2.肝胃气滞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于散加减。 枳壳15克柴胡6克香附9克白芍9克川芎6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瓦楞子30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口苦口干者,加左金丸6克,以辛开苦降;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IS克,以制酸。 3.脾胃虚寒治则:温中散寒,健运脾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附子理中九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半夏9克木香g克砂仁3克附子6克干姜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神疲甚者,加黄芪15克,以加强补气功效;纳少者,加鸡内金6克、谷麦芽各15克,以助消化。 4.胃阴亏损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叶氏养胃汤加减。 北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15克白芍9克扁豆9克乌梅3克蒲公英15克木香6克火麻仁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胃脘胀痛暧气者,加八月札12克、佛手6克、绿萼梅9克,以加强理气功效而不伤阴; 口于甚而心烦者,加黄连3克、吴茱萸2克,以辛开苦降;反复吐血、便黑、有瘀点者,加蒲黄炭10克、参三七粉3克(吞),以止血。 5.瘀阻胃络治则: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五灵脂9克(包煎)蒲黄9克丹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郁金9克当归9克陈皮6克随症加减:有黑粪者,加参三七9克、花蕊石15克、地偷炭12克,以止便血;吐血者,加白及粉3克,以止血。

7,胃炎怎么根治

治疗慢性胃炎,中医是最好的方法,能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从而根治; 慢性胃炎:【辩证分型】 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问;胃气上逆测感泛恶,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症状;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院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问不适,食后尤甚,暖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症状: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 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症状: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于舌燥,渴喜冷饮,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受伤,胃络失养,故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失和降则食后饱胀,干呕嗳气;阴虚津少则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5.瘀阻胃络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滞则血瘀,血瘀有形,可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血脉受伤,可致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分型治疗】 1.湿热互结治则:清化热湿,和中止痛。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3克蒲公英30克党参12克大枣15克煅瓦楞30克炙甘草6克随症加减:胃胀者,加枳壳15克,以理气;湿重者,加藿香9克、厚朴6克,以化湿;热重者,加生大黄6克,以清热;呕吐者,加姜竹茹9克,以降逆止呕。 2.肝胃气滞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于散加减。 枳壳15克柴胡6克香附9克白芍9克川芎6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瓦楞子30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口苦口干者,加左金丸6克,以辛开苦降;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IS克,以制酸。 3.脾胃虚寒治则:温中散寒,健运脾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附子理中九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半夏9克木香g克砂仁3克附子6克干姜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神疲甚者,加黄芪15克,以加强补气功效;纳少者,加鸡内金6克、谷麦芽各15克,以助消化。 4.胃阴亏损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叶氏养胃汤加减。 北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15克白芍9克扁豆9克乌梅3克蒲公英15克木香6克火麻仁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胃脘胀痛暧气者,加八月札12克、佛手6克、绿萼梅9克,以加强理气功效而不伤阴; 口于甚而心烦者,加黄连3克、吴茱萸2克,以辛开苦降;反复吐血、便黑、有瘀点者,加蒲黄炭10克、参三七粉3克(吞),以止血。 5.瘀阻胃络治则: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五灵脂9克(包煎)蒲黄9克丹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郁金9克当归9克陈皮6克随症加减:有黑粪者,加参三七9克、花蕊石15克、地偷炭12克,以止便血;吐血者,加白及粉3克,以止血。
用斯达舒治胃痛
事实上胃病是不能根治的,平时就应该注意饮食!

8,脾不统血注意事项

主要症状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临床以各种出血症状及脾气虚证候为主要表现的证。  常见于便血、衄血、皮下出血、崩漏,以及西医的贫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多种出血性疾病。  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  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  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脾不统血的治疗以补气摄血为法。  金匮要略中提出用黄土汤治疗脾虚下血。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或某些侵性疾病的后期阶段,导致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或脾阳虚弱而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或外渗于肌肤而成。  以身体各部位出血为主,其中主要是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亦可见齿衄、或鼻衄、或肌衄、或尿血等。  此等出血,血色谈红,或慢性反复多次小量出血,或大量出血。同时伴有短气懒吉,头晕心悸,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白或萎黄,唇甲色淡,或有久泄,久痢,或有脏哭下垂。  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法则: 补脾益气,摄血归经。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归脾汤加减: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5克、木香5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  本方能养心健脾、益气补血,  故适用于脾虚气弱、不能摄血者。  (2)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本方能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适用于中气下陷而不摄血者。  (3)黄土汤:干地黄10克、白术10克、附片6克、黄芩3克、阿胶10克(另包烊化)、炙甘草6克、灶心土30。  本方能温阳健脾止血,  适用于脾阳虚而不摄血者。  2.加减变化:鼻齿、肌出血时选用方  (1)酌加侧柏叶10克、茅根12克、藕节10克等以止血。  便血可用方  (3)加炮姜10克温阳止血,白及粉15克以收敛止血;便血不止,尚可加三七粉10克、花蕊石15克以化瘀止血。  尿血用力  (2)加龙骨、牡蛎、金樱子各12克以固涩止血;  若尿中有血块,宜加三七、生蒲黄各10克、琥珀粉(冲服)15克以行瘀止血。  月经量过多,崩漏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15克、艾叶8克、炮姜10克以温经止血,加乌贼骨、血余炭、茜草炭、仙鹤草、旱莲草各10克等固涩止血。  若出血最多,病人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为气随血脱之危重证候,当急用独参汤(人参15~30克)益气固脱,待病情缓解后,再辨证论治。  若气虚衄血不止,可用别直参6克,加童便一盅冲服。  (三)饮食疗法:  (1)红枣3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能补益脾胃。  (2)大枣4份、藕节1份,将藕节水煎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可健脾益胃止血。  (3)花生衣50克、红枣50克,水煎服。治肌衄。  (4)活鲫鱼l尾(约4、5寸长)去肠杂,腹内纳入当归10克、血竭3克、乳香3克,泥封烧存性,研成细末,用温黄酒送服。每次3克,1日2次,治脾不统血之血崩。  (五)静脉注射疗法生脉针(或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亦可加入五味子制成静脉注射液,每次30~5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静滴。每日l~2次,适用于气不摄血和气阴两虚之出血。  施治要点:  (一)脾不统血之出血,乃属虚证,寒证,由气(阳)不能统摄而成。故治疗上应以益气而固血为要,归脾汤乃主治之方,人参为大剂应用之药,  临床上,适于出血,血色鲜明,或略兼紫块者之虚证。  若是血色晦暗者为血寒不归经,还须兼以炮姜炭,或大剂理中温之;或加肉桂行之。  此外,在临床临证时,还切不可见血便责之火热,而妄投苦寒之品,那么就不异于雪上加霜,后果不良。  (二)脾不统血,临床见症颇多,表现不一,在上者,吐、咳、齿、鼻衄,在下者,尿血、便血、以及崩漏者。  治疗大法,虽为益气以摄血,然而随转山血部位的不同,而须选择恰当的引经药,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如在上者引之于牛膝,在下者升之于柴胡、升麻等。  肺胃出血常先白芨,大肠出血多用地榆、槐花,尿血取小蓟。崩漏加艾叶等。  (三)治疗出血,止血为第一要法,但血既离经,又易产生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血亦难止,所以在选方用药时,除益气补脾之外,还宜选择一些止血而不留瘀的药物,如三七、蒲黄、茜草根、花蕊石等之类。  注意事项  1.发病急及出血员较多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出血量少的病人亦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及时清除血迹、血块,多加解说,以消除恐惧心理。  3.注意密切观察血量、面色、脉象、血压变化,防止气随血脱。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8183137.html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