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当前位置:首页/灵芝> 平原地带能不能长灵芝啊,采回来的野生灵芝可以种吗可以的话怎么种像下面这种的 搜

平原地带能不能长灵芝啊,采回来的野生灵芝可以种吗可以的话怎么种像下面这种的 搜

采回来的野生灵芝可以种吗?可以的话怎么种像下面这种的搜不能种,因灵芝是菌类植物;你采集的灵芝只是它的子实体

1,采回来的野生灵芝可以种吗可以的话怎么种像下面这种的  搜

不能种,因灵芝是菌类植物;你采集的灵芝只是它的子实体,

平原地带能不能长灵芝啊

2,野生灵芝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野生灵芝对空气湿度和温度要求也较高,空气湿度要在60%以上,温度在20-28度之间,其中23-25度是最适合生长的温度。 说到灵芝的生活地方,就要说说灵芝的生活习性。大部分灵芝品种的生活需要较大的空气湿度,适宜的温度大致在二十到三十度之间,还对光很敏感,不耐强光,并且以腐殖质为生。 野生灵芝在我国发布很广,野生灵芝均腐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的根部或枯干上。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野生灵芝资源枯竭。在树林一些腐烂的树根下,或者树根周围的土地上,在一些腐殖质丰富,潮湿的环境都会有几率出现野生灵芝的生长。 野生的灵芝生长的气温环境:

①气温高于20℃的环境,北方气候寒冷,生长的野生灵芝时间会短得多。 

②生长于阔叶树枯死的树桩周围,靠枯死的树桩提供养分生长。松杉灵芝可生长于枯死的松树干上。

③水分充足一般野生灵芝生长较多且大一些。严重干旱是不能生长野生灵芝的。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灵芝都是人工种植的,人工种植的灵芝药性当然是没有野生的好,了解了野生灵芝可能的生长环境,但要想找到野生灵芝还是要看运气的,也并非有合适的环境就一定能长出灵芝。

野生灵芝生长于:

 ①气温高于20℃的环境,北方气候寒冷,生长的野生灵芝时间会短得多。

 ②生长于阔叶树枯死的树桩周围,靠枯死的树桩提供养分生长。松杉灵芝可生长于枯死的松树干上。 

③水分充足一般野生灵芝生长较多且大一些。严重干旱是不能生长野生灵芝的。 ……………………………………………………………… 我采摘了十年的野生灵芝,也卖了十年的野生灵芝,每一枚野生灵芝都在采摘时先拍摄野外照片,我的每一张灵芝的野外照片上都可以看到我野生灵芝的生长环境。 进入淘搜索我的注册名,进入我的网店有大量的带有生长环境的野生灵芝照片,自己看吧! 望采纳!

平原地带能不能长灵芝啊

3,野生灵芝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主要分布在温度适宜的地区,以华东地区为主,山东、安徽、浙江等地较常见,广西、云南也有少量的分布,但是正宗的还是山东的
影响植物生长的五大环境要素包括光线、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灵芝对环境要素的要求不比任何植物低,而这其中温度对野生灵芝的地域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灵芝属高温性菌类,适温为25~35℃,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25℃,子实体生长缓慢,皮壳色泽也差。 在“世界灵芝之父”——林志彬编著的《灵芝从神奇到科学》一书中也指出,灵芝的栽培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野生赤灵芝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等地,山东(泰山一带)、安徽、江浙、福建等地分布较为集中,西南广西一带也有少量分布。 泰山的赤灵芝是所有灵芝中药性最好的,这也是可以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主要原因。 我国地跨热带至寒温带,东北(长白山)、西藏等高寒地区虽也有灵芝分布,但大多以树舌灵芝为主,其气候条件并不适合野生赤灵芝的生长,所以分布很少。现在常见的长白山灵芝等大多是人工袋料种植的,成本比较低,生长过程由塑料大棚控制温度,所以品质也一般。
野生灵芝就是野外自然生长的灵芝,腐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的根部或枯干上,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山东泰山、安徽、江浙较为集中,广西、云南也有少量分布。
野生灵芝还是分布很广的,但是灵芝品种两百来种,赤灵芝主要分布在山东等地
还有吗?我要买
你好!野生灵芝可以长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当然年份越长效果越好。灵芝科是高等真菌的一个重要科,系世界广分布类群。野生灵芝,顾名思义,是相对人工养殖灵芝而言的,指的是森林中纯自然生长的灵芝!

平原地带能不能长灵芝啊

4,灵芝长在什么地方

灵芝主要生长在较湿润的地方,生于多种阔叶树朽木干基部及其周围地上,菌柄着生于地下朽树根和腐木上。 灵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线非常敏感,光线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无光黑暗条件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光照。 灵芝菌棒的发芽、菌柄的生长、菌伞的形成与开伞等,都有它的温度,超过这个界限,它们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只有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野生灵芝才能健壮地生长发育。 灵芝另外的一种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人工栽培灵芝也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是采用菌丝体分裂以后,将菌丝体分割出来,进行培育,这就省去了孢子之间的交配,将菌丝体无限的分割、培育,一代代的繁殖下去。 扩展资料 灵芝种植的注意事项 

1、灵芝是属于一种腐生菌,属于真菌的一种,它对木质素,纤维素等有着很强的吸收分解能力,所需的营养物质也是比较大的,人工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满足灵芝所需的营养物质。 

2、如温度太高,通过喷水来控制温度。通风不良容易产生异常奶酪。当异常芽出现时,应及时切断。真菌覆盖物从白色变为黄色,黄色变为红棕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芝

灵芝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一般都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拔300-600米高度的山地上,多生长在阔叶林的枯木上,也能在活树上生长。
灵芝是生长在大山里的大木头上的

1,灵芝(赤芝)g.1ucidum(比leyss.exfr)karst。分布较广,主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林区,生于多种阔叶树朽木干基部及其周围地上,菌柄着生于地下朽树根和腐木上,能批量人工栽培,是中外著名的药材。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福建、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海南等地的山林中,盖木栓质、半圆形。  

2.紫芝(紫灵芝)g.japnicum(fr.)lloyd。主要分布于新疆(天山)、四川(西昌、德昌、凉水、木里)、云南(墨江、临沧、澜沧、红河等)、广东、广西等地。生于常绿阔叶林地的干基、伐桩及其周围,能人工栽培。  

3.热带灵芝g.tropieum(jungh )bres。主要产于福建的厦门、同安、南安等地,生于林地腐木桩及其周围地上。  

4.匙状灵芝(背柄紫芝)g.cochlear(bl,et nees)bres。主要产于云南南部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地枯木干及伐桩上。  

5.薄盖灵芝(薄树芝)又称密纹薄灵芝(g.tenue)。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云南、广东、海南等地。生于阔叶树木干基部,数量不多。  

6.铁杉灵芝(松杉灵芝)g.tsugae mur。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等地,长在枯死的落叶松、铁杉木桩上,数目不多,能人工栽培。  

7.橡胶树灵芝g.pseudoferrum (wakef.)v.over et.steinm。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生于橡胶林地的木桩周围。  

8.树芝g.sessile mur。主要产于云南的大姚,生长在混交林地腐木的基部,数量稀少。 

 9.褐孔灵芝(亚圆灵芝)g.subtornatum mur 。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长于阔叶林木上,数量稀少。  

10.硬皮灵芝g.torntum(pels.)bres。主要产在云南的红河、陕西的武功,长在林地或腐木枝上,数目不多。此外,引进的台湾灵芝g.fonnosanum和韩国灵芝g.sp,人工栽培,产量较高。

栎树活树下我发现了平顶灵芝。

5,注意啦自驾西藏车子也会有高原反应怎么办

西藏,被许多人认为是此生必去的地方之一,而近年来随着交通、路况的改善,使得自驾进藏的人越来越多。藏区,一般都处在我国高海拔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每年都吸引着大批自驾者奔赴前往。大家开车自己的爱车去西藏来一长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固定的起点,没有相同的路线,对自由的向往充满激情,相信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是自驾游最大的魅力之一。去往高原地区,大家都知道人会出现高原反应,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车子也会出现高反的情况吧,今天就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车辆高反的问题。车子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一般情况海拔在3000米时,大气压力会比低海拔地区下降30%左右。从这个数据能看出汽车在高原行车时发动机也会出现“高原反应”,也可以理解成缺氧就跟人的高原反应一样。空气的含氧量低,而汽车发动机的进气量不变,造成燃烧不充分,相对应的扭矩达不到预设的要求,出现发动机动力下降,熄火等状况。车子高原反应到底有哪些表现?汽车表现出的高反,我们更多是通过发动机来感受的。因为高原上氧气稀薄,使得发动机气缸内的进氧量减少、燃烧效率降低,于是其提供的能量就会衰减,反馈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则是车辆动力供应不足,加速迟缓,超车乏力。这些特点在自然吸气车型和涡轮增压车型上的体现最为明显。同时,高原沸点低、山路多,频繁刹车造成刹车油油温升高;加油过满,油箱中空气不足,瞬间造成真空使油泵断油,车辆熄火发生危险;频繁换挡造成水温升高,车辆出现动力衰减等情况,也是上高原时常发生的情况。所以,在高原自驾中,汽车出现动力不足、刹车油温过高、水温过高、熄火等都是高原反应的表现!怎样预防和避免车子出现高反?

1.选择一辆动力充足的越野车在高原地区行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压逐渐降低,容易出现空气含氧量降低而导致发动机充气量下降,动力性降低。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m,大气压力下降约为11.5%,空气密度减小约9%,功率下降10%左右。所以去高原自驾游,首先要配备一台动力性能较高的车辆。越野车无疑是进藏的最佳选择,在具备澎湃动力同时,更拥有强悍爬坡能力。

2.更换干净的空气滤芯在高原行驶,为了要获得充足动力,除了配备一辆动力强大的越野车,在出行前还要及时更换干净的空气滤芯,以保证进气畅通。较脏的空滤可能在平原能继续使用,感觉不出太大差别,但是在高原,这个影响就会被放大很多。

3.时刻留意汽车胎压变化高原地区行车一定要随时留意胎压的变化,随着大气气压的不断变化,胎压也会出现小幅的变化,在行驶过程中要尽量确保胎压在规定的范围内。而且“备胎”在高原地区来说,比平底形式更显得举足轻重,高原地区道路条件差很容易引起轮胎爆胎,容易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遇到爆胎维修不便,这个时候最好能够储备1-2条备用胎,并确保备用胎气压在规定的范围内。

4.高原地区水箱易“炸锅”高原气压低还会造成冷却水沸点降低。70-80℃的水温在内地正常水温,而在高原地区就已经“开锅”了。高原地区行车,受到气压下降的影响,水箱很容易“开锅”,要及时停车冷却。然后慢慢垫毛巾打开水箱盖,开盖和加防冻液进入时,容易发生防冻液冲出水箱情况,一定不要靠近箱盖,以防烫伤。

5.避免给车加满油,常打开油箱盖驾车出行前,大家都习惯给车加满油。但在高原,气压较低,如果加油时过满,油箱中空气不足时,会瞬间造成真空使得油泵出现断油状况,车辆熄火,发生危险。因此加油时要避免满油,同时可以在加油行驶几十公里后将油箱盖打开一次,让油箱内充满空气。

6.善于利用车辆档位善于利用车辆档位也很关键,手动挡比较容易,而自动挡的车主要利用车辆设计的限制档位模式,不能D档行天下,在爬坡、越野等行驶环境中,将档位限制在2-3档内不再升档。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换挡次数,降低变速箱油温,也从而使得车辆更加保持动力,避免损坏。进藏路上美景无数,但是在欣赏美景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要提前给爱车做好准备,还要给自己做好准备,担心自己高原反应可以备好相应药品和便携式氧气瓶做应急使用,不然可能美景没能好好欣赏,还搞得人和车都比较受罪。西藏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做好周全的准备才能让身心放松,好好享受自然的馈赠。注: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6,灵芝是怎么生长出来的

灵芝是一种木材腐生菌。野生状态时,生长在地下或地表枯死的树根与树桩上,枯死的倒木上有时亦有生长。灵芝依靠在木材中的菌丝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等物质作为营养成分进行生长繁殖。灵芝需要的养分有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养分。    

野生灵芝是从腐朽的各类林木中生长出来的,人工栽培灵芝是由椴木或者木屑,棉籽壳等原料栽培出来的。只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有灵芝菌丝体的繁殖,就会长出灵芝来。    灵芝生长需要从基质中吸取营养成分 , 并需要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条件 , 不具备这些条件灵芝就不能正常生长。   

 灵芝属于真菌类,当作药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一直以来享有“仙草”的古誉。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在平原地带生长很为罕见,如果春夏时节气温较高,雨水比较勤,这些环境都适宜灵芝的生长。    野生灵芝——

灵芝,盆栽养护非常简单,既不需要浇水、施肥,也不需要见阳光、承雨露,只需要每隔几天用湿布擦抹灵芝子实体的表面,抹去其上沾附的纤尘,还其本来的鲜艳色彩即可。有时为了增加灵芝子实体表面的新鲜光亮程度,也可用植物油,如核桃油、菜籽油等擦抹,则可使其显得更为光洁鲜亮。你如果感兴趣,可到花市去购置一盆回来作室内陈列,不必考虑养护问题,但必须注意,时间过长后,灵芝子实体上会有蛀虫发生,可每隔1年至2年给予一次杀虫消毒。 灵芝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 灵芝一般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雨季的阔叶林中,也有少数生于上述地带的阔、针叶树混交林的边缘地带。长期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灵芝喜温暖、好潮湿的生活习性。 

 一、温度:灵芝属于高温型真菌,菌丝可以在8-36摄氏度范围内生长,其适宜温度为25-28摄氏度。子实体生长温度与菌丝生长温度相近,但以26-28摄氏度为宜。担孢子在24-26摄氏度萌发。灵芝的生长发育不需要温差刺激,温度的变动过大反而会对灵芝生长带来不良影响。 

 二、湿度:培养基的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子实体原基的分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培养基含水量约60%,空气相对湿度70%时,有利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5%,若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子实体不发生或萎缩。 

 三、空气:灵芝是好气性真菌,尤其子实体只有在通气良好的环境中,才易开伞,根短、盖厚、圆整。 四、光线:灵芝菌丝不需要光照,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生长,但子实体的形成要求有充足的漫射光,最好有花花阳光,对子实体的色泽 、光亮度、形状都有明显影响。 五、酸碱度:灵芝适宜在偏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一段以酸碱度5-6为宜。

灵芝是菌类,就是那样很自然就生长出来了,有点像木耳
普通都是用端木培养出来的
在自然界,灵芝是从朽木上长出来的;现在一般都是人工培植的。有的是人造培养基(袋料),有的是柞木上生长出来的。
灵芝是一种菌类,有木灵芝和草灵芝。《白蛇传》中白素贞盗仙草的仙草就是草灵芝,草灵芝极少见,很珍贵。我们常说的灵芝,一般指木灵芝。 我们这里有野生的木灵芝,也有人工种植的木灵芝。 这里,我说一下人工种植的木灵芝: 1、制作灵芝棒:将培养原料装入塑料桶袋内,扎好口子。 2、高温消毒杀菌:将制作好的灵芝棒堆码在外面用塑料薄膜密封的场地内进行80个小时左右(看气候)的高温消毒,经冷却后被用。 3、接种:将灵芝种通过严格的消毒程序接到灵芝棒上。 4、养棒:将接好种的灵芝棒堆码放通风,阴凉处进行养菌,到整个塑料袋全部变白,就可以下地了。 5、搭棚:在灵芝种植地搭建大棚,能通风避雨,遮阳。 6、种植:将接好种的灵芝棒竖立密码在地垄上,保持湿度,每天要将大棚四周的遮阳网布掀开数小时,让其通风,见光(散光),灵芝生长期间,要注意整型。 7、采粉:灵芝粉是一种保健、美容产品的极好的原材料,我们种植灵芝,主要是为了采集灵芝粉,所以,在开盘时,就要给灵芝套筒,上面加盖,以防止灵芝粉喷扬而流失,灵芝在喷发灵芝粉时,都是在下午3点钟左右,由于套了筒,,灵芝喷发的粉都停留在灵芝盘上,第二天上午,就可以收集灵芝粉了。 8、养灵芝:有些形状奇异的灵芝,就不采灵芝粉了,而专门培养盆景用灵芝棒。

7,江苏和安徽这两个本来是一家的怎么就分开了呢

(⊙_⊙)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683-江南-江苏-安徽作者:冬之阵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江苏和安徽两省都是有着明确内部分野的省份。皖北与皖南、苏北与苏南之间的差别始终存在,早就是全国心照不宣的事了。比起隔着长江的同省同胞,两地居民和横向上的邻省人关系还好一些。这样大范围的省内认同矛盾在中国并不多见。有很多人据此认为江苏安徽两省在清朝的分家不合理,以至于在现在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后遗症。表示无辜但这样的划分,恰恰是古典统治技术之下的折衷之策,其带来的好处其实远比弊端更多。南京的统治力江苏和安徽的缘分,其实始于南京这座具有强烈复杂性的城市。大明定都南京,即使后来迁都北京,南京的陪都身份也仍然存在。因此朱氏皇帝们对南京的经略相当重视,希望能够给南京找到足够广阔的腹地,四下保护这座陪都。但是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心点的位置让它想要获得足够腹地就必须统合一个极为庞大的地区。巨大的南京(南直隶)东西南北仿佛一个无远弗届的大省(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东南方向上的延伸较为简单,只要把苏松二府囊括其中就可以了。然后沿着太湖-天目山的连线,把南直隶的控制范围一直划到今天的浙江、安徽、以及江西北部,就能在宁杭之间留下足够的缓冲地带。西南边界也比较好找,和湖北隔着大别山相望就可以了。南直隶相当巨大基本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问题在于西北方向上究竟应该把饼摊多大。南京位于长江由南北向东转为东西向的拐角处,紧贴江面,看似位于枢纽并有长江天险,实际上位置却非常凶险。如果没有江北的淮河流域为南京提供不断阻截敌军的水网,想要依靠长江天险守住南京的政权很少有成功的。这就使得服务于南京的缓冲区必须把势力范围延伸到江北的淮河流域。然而江淮地区水网密布,土地相当均质,几乎没有什么自然阻隔,想要给这个势力范围找到合理的边界并不容易。南京北面的山地非常少在洪水频发水路淤塞的情况下北部的复杂水系可以形成屏障但水路通畅的情况下在平坦而辽阔的淮河流域很难建立防御线今天苏北和鲁西南之间的边界,实际上是微山湖和海岸线之间的连线。但这条线并不是一条铁律,向北推进到枣庄或者向南回收到骆马湖-海岸线一线都没有什么问题。江淮平原和山东丘陵之间的区隔尚且如此困难,就更何况要给江淮平原内部找到一个合适的分界线了。这就使得南直隶的控制范围看上去无远弗届,沿着一系列淮河的支流已经渗透到河南了。淮河以南、淮河、淮河以北骆马湖、微山湖、枣庄苏北和鲁南之间的边界也是很复杂这样一个巨大的省份,当然为危险的南京提供了足够的税收和安全感,但也同样影响到了这个地区的行政效率。尤其是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古代,省会政令之所出,到达远处的边界时黄花菜都凉了。而且由于包含的地理板块过多,省里的命令也往往不能照顾那些弱势的次级地区,更加增加了南直隶的管理难度。以当时的行政效率即使水运畅通这些较远的地区也显得很边缘了等到清兵入关,基本沿袭了明代的行政区划,只是把南直隶降格成了普通的江南省。其庞大的规模给满清朝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直隶外,为省者十有五,而江南为大”,将其列为众藩之首。北直隶,南江南,都很大(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但这个时候,南京已经失去了陪都的特殊地位,留着这么大的一块腹地并无必要。更何况作为前朝陪都的南京地区尚未完全臣服清朝,让它拥有巨大的腹地反而变成威胁了。江南地区为反清的造的大炮削江南省的规模,势在必行。奇怪的一刀服从政治利益的需求当然早晚是要满足的,但正如明朝人遇到的问题一样,清朝的皇帝要给江苏和安徽找到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并不容易。最自然的分割线是长江,元代在这一带的行政区划就是以长江为界分割的。江北是河南江北行省,这是一个相当辽阔的概念,几乎把淮河流域的所有地区全部都囊括进去了;江南划给了江浙行省,形成了以太湖和杭州湾为双核心的富庶地区。(黄)河南(长)江北行省这很直观、很元朝(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但很显然,这样的划分方式太过粗糙了,既没有照顾到地理板块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给统治者留下地方势力互相制衡的空间,看上去就很有元朝的粗犷气息。这对于稔熟中国统治之术的清朝皇帝来说,绝不是一个好选择。尤其是太湖平原本就是抗清最激烈的地区,不仅地方自豪感强烈而且农商发达,单独成块终成大患。正经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但沿长江划江而治的方案还是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到了晚清还有人在提用这种方式变更江苏和安徽的行政区划。湘军拿下天京之后,有御史陈廷经上疏:“请以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割属江苏,与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为一省;以扬州、淮安、徐州、海州、通州割属安徽,与安庆、庐、凤、颍、泗为一省。”实际上就是把原来的江南省横向划开。围绕南京的乾坤大挪移但此提议遭到了曾国藩的强烈抵制。曾国藩认为,从唐宋直到元,对于江南省这个敏感地区的划分的确一直是以长江为界实施的。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江南江北各行其是,让中央政府很难办,“画疆太明,未必果能久安。”可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平天国长期祸乱江南已经使江南江北之间大不相同(包括战时区域管理和势力的延续)曾国藩的意见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太平天国之乱以后仍然维持了江苏和安徽之间的分界线维持为南北向。但只要翻开地图,就会发现这一刀切得并没有很好的依据,沿途非但没有纵向的山脉河流作为依据,还把横向的长江和淮河流域给切断了。这使得两省之间,横向的沟通和认同大于纵向的认同。尤其是在北部地区,连地名都产生了微妙的互动:安徽有淮南淮北,江苏就有淮安;安徽有宿州,江苏有宿迁……这些地区和江南的宣徽二府、苏锡常地区,很难说有什么共同点。南京和合肥夹在中间也是有点没办法的对这种不自然的切分方式,后来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倒是有着高度的评价:“今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今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今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今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江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把江南江北纵向切成两块,就不会有地方势力拥有长江之险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了,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好处。河南确实有很大一块是在河北边统治者要的是高枕无忧的心态,至于因为政治目标而导致的地理错乱,则可以靠更复杂的制度设计去弥补。不过以今天的后见之明来看,成形于顺治、康熙年间的这次奇怪的划分,倒是有着不少正面的意义,不能一味以地理边界不明显去指责。歪打正着的新政策周振鹤对清初江南省分家的评价是这样的:“将其分成东西两半,使皖苏二省都包有淮北、淮南和江南三部分地,这样做是为了使富庶的江南和稍次的淮南、以及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淮北能够肥瘠搭配,以免省与省之间经济背景相差过远。”这一点确实是三百多年前江南省按东西分家给现代中国留下的最大的遗产。淮河流域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是江南和中原进行沟通的孔道,不仅因为密布的水网而获得了强大的农业生产能力,而且在交通上也有值得一提之处,曾经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初期的重点开发地带。无论是汉晋时期还是后来的隋唐时期,淮河南北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很高。但从宋朝开始,黄河下游变得不稳定起来,经常有改道的迹象。到了金人大举入侵时,东京府汴梁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人为决开黄河堤防,把黄河从北向彻底导入了南侧。这一次黄河决口造成的后果不亚于民国时的花园口决堤,黄泛区的概念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黄河夺淮入海的长期影响可见一斑...由于人为干扰加上战乱频仍,黄河河道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夺淮泗入海更是家常便饭。这可苦了淮河两岸的居民,原本繁盛的淮河经济区很快就崩溃了,成为了江南经济区的附属地区。江淮地区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江南,如果单纯地划江而治,将增大两地之间的交流成本,让贫富差距更大,双方的对立只会更尖锐。差距还是有的季士家则提出了纵向分省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保持分省后二省具有完整的水域。在两个政治区划之间,相邻的水资源管理总是重中之重。配合得当,则水资源可以滋润周边的所有行政单位,舟船通行方便,为居民带来福祉;互相扯皮,则水资源会被不当利用,污染却没人治理。前者的典型例子如作为德、瑞、奥三国界湖的博登湖,后者的典型例子如中朝俄三国界河图们江。江苏和安徽之间,若以长江为界,可想而知在水资源和舟船通行权的调度上会出现诸多矛盾。江北省份大可以认为江南省份占据了更有利的经济地位,应该少占资源,治理水灾和污染时也应多出钱;江南省份则有另一番想法,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江南理应多占水资源,在风险管理中双方则应平摊。一衣带水的两省还是相互合作的好这个争论完全是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可以说都是合理的。但两个合理相遇,就会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其坐视矛盾发生,不如让江苏和安徽各自拥有一段长江。不仅仅是长江,如果把视野放大,纵向的切割让两地“均分别保持了一段完整的长江、淮河、运河、新安江和湖泊。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为抗早、排涝发生纷争的事件,而且为统一规划和组织水利的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苏皖两省的纵向分家,原本是为了满足清统治者方便管理不熟悉的长江流域的需求,看似在地理上不合理,却带来了两大功在后世的优势。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的真相总是这么多元。怎么就找不着了呢,地图改了么?参考文献:陆发春. 从直隶江南到安徽建省[J]. 学术月刊, 2012 (10): 138-145.周振鹤. 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下)[J]. 中国方域: 行政区划与地名, 1996 (6): 1-5.季士家. 江南分省考实[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0 (2): 99-117.姜涛. 清代江南省分治问题——立足于《 清实录》 的考察[J]. 清史研究, 2009 (2): 14-22.傅林祥. 江南, 湖广, 陕西分省过程与清初省制的变化[D]. , 2008.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END

8,成都和重庆为什么要相互伤害

成都与重庆为什么要互相伤害? 成都和重庆的互不服气由来已久。自从上世纪末重庆直辖之后, 两座西南大城市的相互认同感更是越来越低。 以至于每到讨论四川盆地内的问题时,都会有两地民众大打口水仗的场景出现。 成渝双子星↓ 表面上看,成渝两地的矛盾是因为经济转移、政策倾斜、文化异化等等因素的作用。但真正引导这些人为因素的,可能还是两地在盆地内的地缘环境。在不同的时代下,两座地理条件迥异却都深居盆地的大城市,必然出现竞争关系,并走向不同的命运。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影响成渝两城的矛盾本质是什么。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四川盆地并非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在地质年代的上古时代,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还是一座大湖, 被称为“古蜀巨湖”。 一个大澡盆↓ 距今一亿三千多万年前,四川盆地开始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向上抬升,其中抬升比较快的就是西部的成都平原。但是相对于龙泉山脉,位于中间的成都平原抬升速度不够快,变成了一块盆地内的半封闭盆地。 在四周山脉呵护下的盆地气温适宜、降水丰沛,相比西面的青藏高原更加宜居。 四川盆地中的“成都盆地”↓ 万年前,就有一支古氐羌移民从人口压力变大的青藏高原边缘下到四川盆地内。他们的运气很好,遇到了整个盆地里最平坦的土地。唯一的问题是成都平原当时水道不明晰,四处布满了溢流的河流和沼泽湖泊,不适于人类居住。 在彻底搞定水利工程之前,成都的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古蜀人的文明发展,就是围绕着对成都盆地的洪水和沼泽治理而展开的。 传说中的蜀王杜宇、鳖灵,无不与成都平原上的水患治理,尤其是对岷江的利用有关。今天人们熟悉的都江堰,相对于古蜀人的长期工程来说,都只能算是一个晚辈。 都江堰的建造始于战国 李冰父子设计及建造,泄岷江洪水且用之于灌溉 图为都江堰市李冰广场 都江堰↓ 一旦完成了 对岷江和沱江流域的治理工作, 成都的农业优势便尽览无遗。 由于低洼的地势, 成都平原 容纳了岷江沱江从山地中带来的沙石、粘土和有机物。根据现代的地质研究,发现整个成都平原上覆盖着巨厚的河流冲积物。正是这些冲击物,让成都拥有了肥沃的土壤,为农业时代这座城市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代开始,四川经过多次开发,已经是 全国农作物产量极高的地区。 三国时代的蜀汉政权能在丢失荆州这个外出通道后,仍然保持定期北伐的能力,四川发达的农业功不可没。 蜀国北伐的路上要跨越崇山峻岭 虽然其间也有众多“蜀道” 但没有哪一条是好走的 到了唐代,“天府之国”生产的粮食不但要供给当地居民,还要外运救灾。陈子昂所谓:“蜀为西南一都会,国之宝库,又人富粮多,浮江而下,可济中国。” 即使经过了宋元明清各代对四川居民的屠杀, 成都平原的农业输出能力仍然能快速恢复。 加起来1.12亿川渝人民↓ 从古蜀人治水完成后就选择了成都作为都城,此后无论是王朝更替还是意识形态变化,都无法动摇这座城市在四川的 绝对中心地位。 这一点,在世界古城中都并不常见。 成都平原的土地肥沃、地形开阔、地质结构稳定,都是促成大成都千年不动的重要原因。 千年不动,稳如泰山↓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重庆位于川东岭谷地带,这是由30多条平行的东北-西南走向小山脉构成的区域。这些小型山地又细又长,相对高度虽都不高,却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建筑水平和交通运输技术低下的古代,重庆一带并非良好的人类聚居点。 作为山城的重庆直辖市↓ 好在四川盆地还是巨湖的年代,大量矿物质随着水流进入湖泊,并在水流冲向东的出口附近堆积,让川东拥有了丰富的岩盐资源。控制了盐,当地居民就能在农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依然维持比较高的生活水平。 重庆云阳井盐遗址↓ 古代聚居在重庆附近的巴国人,就像今天的中东石油土豪一样,通过卖盐给蜀国和楚国,过上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有了余力的巴人,就想控制西侧川中丘陵的农业用地,和稳扎稳打向东扩张的蜀国发生了矛盾。成都平原和重庆山地的矛盾,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当时的重庆人面对成都人吃了地势上的大亏。沱江、岷江、涪江等水系的上游全部都在蜀国范围内, 蜀人顺流而下可以轻松控制沿岸的土地,并在战时顺江而下直捣巴国腹地,地利非常明显。 顺流而下之↓ 因此成都强和重庆弱的局势,在没有域外势力干扰的情况下是会长期存在的。更何况楚国和巴国也接壤,常有边境摩擦,严重牵制了巴国的战斗力。 东部的巴人在盆地政权分裂的年代里毫无优势可言, 他们只能凭借岭谷地带的天险招架,很少有成功向外拓展的机会。 凭借地理之便 巴国的盐业资源可以两边赚钱 但也两面受敌 好在由于川东岭谷天险的存在,蜀人也很难彻底控制巴国。两者虽然位于同一个盆地内, 川东的相对独立却得到了地缘上的支持。 当年划定重庆直辖,轻装上阵带动西南经济,也是出于这样的地理和文化认同考虑。 但在大一统背景的商业竞争中,重庆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从域内看,全川主要河流就是以重庆为顶点的扇形展开的。川东和川北的重要城市,可以经嘉陵江、涪江、渠江直接沟通重庆;川西、川南的所有城市,则可以在泸州和宜宾两城中转,走长江进入重庆。重庆天然就是四川盆地物资的汇聚点。 作为四川盆地水路总枢纽的重庆↓ 从域外看,重庆经过三峡连接东侧的江汉平原,是四川从水路向东部沟通的唯一通道。考虑到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盆地之间的蜀道极为艰难,重庆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的物资人员移动更为频繁,重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可长江水路的一大问题是三峡地区湍急的水势。即使到了今天,内河船运还是会在三峡地区出一些事故,在造船技术较低的古代,这样的损失就更无法令人接受了,川江水运因此始终无法得到最大的利用。 所以尽管重庆的交通商业价值更高,但在农耕时代,它还是一贯被成都压制。 好在技术的进步,给重庆带来了反超的机会。 技术进步了↓ 殿上位虚中执法边头人散小团营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商人就发现了四川盆地这块宝地。四川盆地当时的农产品种类丰富、物美价廉,而且是尚未被列强染指的商业处女地。对于外国商人来说,对四川的开发就如同跑马圈地一般简单,洋布洋烟只要运进四川就能快速脱手变成热钱。 近代四川街头↓ 对于主要从东南沿海登陆和贸易的外国商人来说,进川其实只有长江水道一条路可以走。 在险峻的川江逆流而上的确很困难, 但机械动力汽轮而言,这点自然之力并不算什么。 以英国纺织商人为主的外国利益集团很快就把四川最东边的重庆视为物资集散中心。 尽管对于外国列强强制使重庆开埠的历史评价还有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轮船的出现和外国商人的聚集,终于解锁了重庆的交通实力,让它有了实现反超成都的机会。 那时的英国商轮↓ 繁忙的交通运输带来了新的产业形态。为了满足洋商购买和销售大宗货物的要求,重庆开始出现了庞大的金融服务网络,各类票号钱庄层出不穷。强烈的商业气氛,让重庆的城市气质在相对孤立封闭的西南城市里显得别具一格,也成为了培养现代银行业的土壤。 繁忙的码头↓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能够在抗战时期成为陪都,除了因为山野地形易守难攻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此地是中国西南的金融中心,可以作为国民政府就近的财富中枢。 而成都在近代新形势的影响下反应就明显慢了一拍, 当时主导成都的,仍然是传统的商业模式。 如果重庆亦沦陷,还能退往何处 兰州?昆明? 好在凭借蜀道的存在,成都在向西北的通道上找回了一些交通优势。 从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开始, 成都就处在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何一民语),国际化水平一直都不低。 即使进入长江经济带占主导的年代,岷江和沱江通往海洋的航路仍然很通畅,只是比重庆稍微遥远了一些。 似乎是另一种更大尺度的优势↓ 成都真正的危机,可能来自技术的进一步进步。 随着飞机技术的普及和中国高铁穿山越岭技术的提高,地形上的优劣势容易被弥合,而距离上的差距则会被进一步放大。过去难以通航的川江水道和难以翻越的鄂西山地,对今天的人已经不成其为障碍。 可重庆偏东的位置不会有变化。 铁路网中的重庆与成都↓ 重庆到上海的距离1500公里,比成都到上海的距离短了200公里;重庆到广州1000公里,比成都到广州短了250公里。这个距离差体现在高速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上,在一个小时左右。现代物流和人员运输的时效性越来越高,这一个小时可能是两城关系转折的关键。 重庆多年来经济增长领跑全国,和这个距离优势有很大的关系。 比谁吃得快 好像有点干 成都位于全国都数一数二的优质平原地带, 在农业时代成为了四川最宜居的核心, 并和一度是中国主舞台的关中有更多联系,占尽了优势。 到了现代,成都周围从无自然灾害,又控制住了盆地内大多数的优质资源,仍然握有一手好牌。 是的,拿住了全省资源↓ 重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位于山岭之中,容易保持相对独立性而不易被成都彻底吞并。 近代化以后,控制了长江水道,并和经济发达的南方有更多联系的重庆, 地理优势得以解放,获得了高速增长的机会。 重庆人民也正在抓紧机遇,建设山城。 重庆人民的高强度建设↓ 但重庆的这点地理优势并不绝对。在可预见的未来,成渝两城的比较还将长久地持续下去,永无定论…… 长期博弈下 会产生日久生情这一现象 好了,我知道重庆不产滚滚,但你们就不能让熊猫做一次安静的盆地吉祥物吗? 参考文献 1.潘明娟. 成都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4): 41-46. 2.杨茜. 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历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5. 3.何一民. 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与古代成都的三次崛起——重新认识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43(2): 127-142. 4.范仲远. 论成都平原地理形态对古蜀移民文化雏形的影响[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36(6): 134-138. 5.周介铭. 略论成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因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8 (4):70-73. 6.张友谊. 重庆开埠与近代四川对外贸易的变化[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9): 70-72. 7.张友谊. 重庆开埠以来川江航运业研究[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3, 19(4): 53-57. 8.彭通湖. 重庆开埠后四川农村经济的变化[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 (2):20-27. 9.周及徐. 从移民史和方言分布看四川方言的历史——兼论 “南路话” 与 “湖广话” 的区别[J]. 语言研究,2013, 33(1): 52-59. 10.彭建, 赵鹏军. 重庆市的地理背景与区域发展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6(3): 37-42. 11.萧映朝. 战国, 秦汉之际巴蜀地区地缘意义述论[J]. 理论界, 2010 (12): 172-175.
为您推荐
Copyright© 2005-2022   www.sanqitong.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2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注明来源) 网址:www.sanqitong.com